唐、宋词的仄韵小令虽然在每个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也和平韵小令相仿
唐、宋词的仄韵小令,虽然在每个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也和平韵小令相仿,是两平两仄错综互用;但由于句脚字多用仄声,往往构成一种拗怒的情调,吟唱起来,就要发生一种激越凄壮的感觉。且看范仲淹的《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是杂用三、四、五、六、七言组成的形式。在每个句子中的平仄安排,除了“夜寂静”和“酒未到”两句全用仄声,感到生硬外,其余也都是平仄相间,音节和谐的。但从整个的结构来看,除了“真珠帘卷玉楼空”和“残灯明灭枕头敧”两句都是平收,与下一句的仄收连起来,仍然感到高低抑扬的谐婉音节外,其余的句子全用仄收。这就构成一种拗怒的音节,适宜表达悲凉怨慕的柔情。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最末的三个句子,和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不但内容相仿,连字面也差不多;但在音节上说来,两者是截然殊致的。这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与字调的安排分不开的。
要想构成每个句子中的和谐音节,必得两平两仄交互使用,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但在整体中,又常是应用“奇偶相生”的法则,每一个曲调,总得用上一些对称的句子。在这一类构成对称的形式中,如果它的相当地位不是平仄交互使用,就会构成拗怒的音节。这对表达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不论在小令或长调中,都随手可以找出许多例证来。凡是适宜表达激昂豪壮的思想感情的曲调,它的平仄安排,就得注意和谐与拗怒的矛盾的统一。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个调子的上、下阕,完全是相同的。两个六言句和两个七言句都构成了对称的形式。但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七言偶句的平仄安排却是拗怒的。前者构成舒缓的情调,后者构成激越的情调。这就与它所表达的激壮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这种拗怒音节,是表现在句子中间的。长调中的《水调歌头》,所以适宜表达豪放悲壮的思想感情,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例如苏轼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离婚率攀升 最终导致离婚的10大原因[图]
- 看似简单的跷二郎腿 和身体舒服感心理习惯都有关系[图]
- 装饰坐盘的搭配技巧和清洁方法[图]
- ?亭即宫亭湖郭璞过江后宣城太守殷佑任用他为参军当时有个怪物像[图]
- 那些五声、五色、五味远方国家珍贵奇异之物以及能够改变人的心志[图]
- 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清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图]
- 其二北宋以前各地七夕节的时间并不一致北宋政府在时间上予以规范[图]
- 贡岁《吕览·季秋》、《礼记·月令》作“贡职”即四方贡奉赋税度[图]
- 越国已经战胜了吴国又向楚国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图]
-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赏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