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此句有二解其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此句有二解,其一,人到死而名声不被别人称道,君子引以为恨;其二,人到去世时名声与自己的实际不相符,君子以之为恨。王阳明主张作后一种理解。
语出《孟子·离娄下》,意为名声超过了真实状况,君子以之为耻。
语出《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般理解为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但王阳明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语出《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12】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译文】我时常后悔。先生说:“悔悟是根除疾病的良药,但贵在改正。如果悔悟留置在心中,那么就因为用药而引发了病根。”
【13】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煅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人功利。若除去了此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译文】刘德章说:“听到先生以纯金来比喻圣人的本质,以纯金的轻重来比喻圣人的才力大小,以锤炼来比喻学者的工夫,十分深刻贴切。只是说尧舜为一万镒,孔子为九千镒,恐怕不太妥当。”先生说:“你这又是从形式上着意,因而要去为圣人辨一个高低。如果不从形式上着意,那么尧舜为一万镒不算多,孔子九千镒也不算少。尧舜的一万镒也就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就是尧舜的,原本不分彼此。所以称之为圣,只看本质的精粹专一,不看重量的多少。只要这个心纯粹与天理相同,便同谓之圣。如果看才力与气魄,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后世儒者只在轻重上计较,所以走向了功利。如果抛弃这个计较分量轻重的心思,每个人都竭尽自己的力量与精神,都去用功使这个心纯粹达到天理,那么人人都有天理,个个都能圆满成功,因而才力大的成就大的事业,才力小的成就小的事业,不借助于向外追求,本心无不完备。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明善诚身的事情。后世儒者不明白圣人之学,不知道在自己的内心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一味去追求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追求做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骛远,不知道自己已经是个桀纣的心思,还动不动就要做尧舜的事业,怎么可能呢?终身碌碌无为,直至老死,也不知道最终有什么成就,真是悲哀啊!”
德章,生平不详。
【14】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译文】我说:“程伊川以内心的宁静状态为本体,内心的发动为用,这种理解怎么样?”先生说:“心不能根据动静来区分体用。动静只是就心所处的时机而言,就体而言,用的工夫源于本体;就用而言,本体就在流行作用的工夫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体用一源’。如果说宁静的时候可以体认到心之本体,行动的时候可以体验心的作用,倒也不妨。”
语本程颐,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15】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译文】问:“上智与下愚,为什么不能变化?”先生说:“不是不能变化,只是不肯去改变。”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所之所往走在故国田野上麦苗青青长势旺快求大国来相帮依靠他们来[图]
- 辛巳朝于武宫定百事立百官育门子选贤良兴旧族出滞赏毕故刑赦囚系[图]
- 窈俞樾《诸子平议》“窈”读为“幽”故与“明”相对无为知据《庄[图]
- 大话诗人朱庆馀(生卒年不详)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 [图]
- 隐恶而扬善包容缺点表扬优点执其两端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两端这里[图]
-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图]
- 又东北五十里曰祑之山 其上多松柏机桓 祑(zh[图]
- 当初孙权在吴郡想要讨伐黄祖吴范说“今年出师不太吉利不如等到明[图]
- .谢镇西道敬仁“文学镞镞无能不新”谢镇西谢尚见《言语》[图]
- 示让……看晏子病愈后谒见景公景公说“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我很喜[图]